北京大学音乐剧创作与产业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6-09-25  次浏览  分享到:

 2013年 2 月 28 日上午,第二届“中国音乐剧创作与产业高端论坛” 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来自于海内外音乐戏剧界三十多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智慧的碰撞使现场气氛热烈和快乐。会议由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主持。

 

一、“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揭牌仪式

    2 月 28 日上午会议的第一阶段首先进行了“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挂牌仪式。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总政歌剧院作曲家王祖皆为仪式致辞。仪式上,海淀区委宣传部长陈名杰与周映辰共同揭牌。
    “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是海淀区委宣传部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联合共建的科研项目。该基地将集音乐剧的研究、教学、制作、出品于一身,生产出高质量的原创音乐剧,为“中关村演艺大道”的建设提供艺术服务,探索产业化运行模式,并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为扩大中国音乐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做出贡献。
    刘伟在致辞中,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成立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代表北京大学向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的创建表示热烈的祝贺。王祖皆对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寄予厚望,他展望了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也提出了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音乐剧产业打造中国音乐剧原创品牌,开拓中国音乐剧娱乐产业。王一川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业内领导、专家给予北大音乐剧事业的支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表示,北大艺术学院会积极努力进一步的支持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发展。
    陈名杰部长在致辞中简述了对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未来工作的设想:首先,借助于北大这一高端品牌,在文化精品的创作方面占领制高点,为人民群众能够奉献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第二,打造中关村演艺大道和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增强海淀的艺术氛围;第三,促进海淀文化演艺业的发展,增加其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比重。

二、“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要做些什么?

    对于“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即将展开的工作,周映辰介绍说,海淀区内汇集了全国最著名最具权威性的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中央电视台、国家图书馆等一大批国家级文化设施、场所也坐落于此,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智力库”。海淀区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文化件事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中在文化产业的演艺模板中提到:重点发展音乐剧、歌舞剧等高端演出市场。依托和发挥海淀艺术团联盟等组织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市场化程度高、具有海淀特色的音乐剧和歌舞剧作品;加强国外优秀音乐剧和歌舞剧目的引进,鼓励企业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地区的演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海淀区打造成国际音乐剧、歌舞剧的中国首演地。
    基地以创作与制作中国风格、中国意蕴、中国特色的原创音乐剧为主要工作任务,并能够发挥高校与政府部门教育与管理优长,创作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的音乐剧精品。基地今后将依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目前良好运行的教学项目,开展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普及教育和高端教育并举;汇集我国优秀及具有潜力的音乐剧创作人员,研究和创作并举;致力于打造“中关村演艺大道”的核心内容;依托北京大学广泛的国际文化资源,建设“国际音乐剧作品版权交易中心”。

三、关于中国音乐剧创作与产业的讨论

    周映辰主任简短回顾了北大民族音乐与音乐剧中心自2012 年 2 月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以及对新的一年中心发展的展望。在成立一年的时间里,中心面向高校大学生开设了音乐剧公益课堂;面向专业学生设立了国际音乐剧大师班;举办了音乐剧短剧剧本征集大赛;完成了科研课题《中国音乐剧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并招收了第一届音乐剧方向的研究生。特别是成功公演了中心独立制作的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2013 年,中心还将制作两部新戏———《黄叶村》和《草原传奇》。
    此后现场的专家、学者及产业界人士就中国音乐剧的创作、产业做出精彩的发言,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作为音乐剧市场化运作的领军人物,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指出,只有雅俗互相融合才可创作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剧作品。音乐剧的演员形象应该与剧中人物形象高度吻合,60 岁演 16 岁,毕竟不美。他还认为,中国音乐剧的新剧,可以借鉴英国音乐剧的预演制度,即在正式上演前,有四周左右的试演期,让观众、专家、领导来检验作品,而不需要媒体介入。
    伦敦发展署、伦敦市长办公室驻中国首席代表刘桐渤先生,讲到了中国音乐剧产业化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崛起,为音乐剧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音乐剧创作应该面向市场,真切感受观众的需求。而制作方最好能拥有自己的剧场,为打造经典剧目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此外,他还探讨了音乐剧产业运作对政府的经济贡献以及制作人如何科学地运作资本市场使其形成良性的循环。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作家邹静之指出,很多音乐剧的缺欠在于整体缺乏故事性、戏剧性。音乐剧要发展,要赢得市场,一定要立足于艺术创作本身。他例举很多国内外成功的戏剧例子,呼吁在戏剧中体现优秀的民族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英国音乐评论家马修·霍尔姆也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让音乐剧能够恢复他本来的功能,即人们精神上的交流,实验性和普适价值。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与大家讨论了音乐剧的一度创作。他指出中国音乐剧近几年来虽然出现井喷现象,但很多作品追求大制作,造价昂贵,却缺乏好的故事作为支撑。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古典名著中不乏痴爱动人的故事,大有可挖掘的空间,制作者应该把目光投向一度创作本身,以中小型音乐剧为主,发展简朴的、真正打动人的音乐剧。他郑重提出:“我特别赞赏北大音乐剧中心发起的‘音乐剧短剧剧本大赛’的活动,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台湾果陀剧场的创办人、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梁志民在会上对台湾的中文原创音乐剧状况做了简要介绍。他指出,中文原创音乐剧在台湾起步较早,观众接受程度高,多元化的创作、人才的跨领域合作以及明星效应,都是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再加上全世界音乐剧的整体发展潮流,华人市场的扩大,两岸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推注,为原创中文音乐剧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欧洲国际文化促进会会长宋新郁发言指出,音乐剧的题材首先要“安全”,即要切合时宜;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掌握尺度,避免陷入“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泥沼。与西方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距离音乐剧体裁形式比较远,这使得音乐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比较困难,但他对作为“朝阳产业”的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充满希望。
    北京开心麻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张晨就国产音乐剧发展面临的困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困境来自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市场,一个是人才。市场的培养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观众对音乐剧的理解是问题的关键,很多观众不能区别音乐剧与歌剧,音乐剧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较远。关于人才,张晨表示,其实剧界并不缺乏优秀的创作和制作人才,但如何找到这样的人才是关键。搭建一个能够聚合人才的平台是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

四、关于音乐剧《大红灯笼》的讨论

   《大红灯笼》是北大创作的首部大型民族音乐剧,主创团队皆为北大人,导演周映辰教授,编剧彭锋教授,是北大艺术学院艺术理论戏主任,编舞蒋今锦是北大艺术学院培养的首届艺术硕士,作曲捞仔报考了北大音乐剧研究方向的硕士,而北大资深教授叶朗先生亲任艺术顾问,可谓心气一致,配合默契。《大红灯笼》在 2013 年 1 月 16 日公演,大受好评,网络新闻转发旋即达到数百万,引发了业界的评论兴趣,发表了百余篇的评论,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为“大红灯笼”作了专题采访,作为中国今年来原创音乐剧的代表作品介绍给国际观众。
    周映辰谈及《大红灯笼》的文本选择,她说:“我首先看重的是苏童小说中潜在的中国情调,中国意蕴。中国的原创音乐剧,要做出中国味,就需要在中国情调、中国意蕴方面下够功夫。看过这部音乐剧的人都知道,在剧情方面,我只是用了苏童小说的一个框架,或者说借用了它的人物关系。作品从歌词到舞美,都是我们自己的再创造。音乐剧在选材方面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侧重于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样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歌舞上面,真正实现歌、舞、剧三者的统一和平衡。很多观众和业内人士对这部音乐剧中所表现的中国元素很感兴趣,评价很高,说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王一川教授进行了题为“痴爱动人定律及其他”的发言。他说,把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并能够把故事如此丰满的演绎出来,给了他很深的触动。王院长结合国际经典音乐剧作品,总结出“痴爱动人”的定律,即人间最纯真的三种爱:男女之爱,亲人、朋友、对某种神圣事业之爱以及人道主义的博爱。打动人的是对这三种爱的痴迷。与之相比,王一川院长对《大红灯笼》做出了中肯的评价,指出了《大红灯笼》中,女主角在痴爱动人与痴权动人之间的徘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部音乐剧原有的动人力量。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主任陈旭光教授认为,与纯视觉化的同题材芭蕾舞剧相比,音乐剧版《大红灯笼》发挥了它的优势,做到了视觉、人物和情节三者的并行,尊重原著和文化传统,又深化了原著没有特别侧重的主题,同时具有一定的穿越性,加入了新时代的文化主题和时尚主张,把过去和现实打通。关于可改进之处,陈旭光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性格定位可以调整得更为清晰,剧中的角色形象也可依此更为准确。
   王 一川教授提出的“痴爱动人定律”引起了现场的小高潮,大家纷纷表示,怪小得北大音乐剧创作出手小凡,皆因理论基础深厚,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文学馆作家北乔以音乐剧《大红灯笼》为例,分析了音乐剧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北乔认为,音乐剧在中国是有发展前景的,可以用中国传统戏剧的力量,借助于目前现代性的表现形式来呈现;音乐剧小仅仅是要有好的故事,而是如何在舞台上把故事讲好。另外,营销和品牌宣传对音乐剧的运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彭锋教授阐释了自己在创编《大红灯笼》剧本中的一些设计。包括剧中人物冲突的选择、唱段结构的编排、歌词的创作过程。他特别提出,在编剧时回避了同题材电影中女人之间的冲突,而选择了颂莲与飞浦这样一对青年男女的冲突,使之更适合音乐剧。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作为《大红灯笼》的艺术指导,在创作期就提出了许多建议。他对音乐剧在中国的创作现状做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而对音乐剧的创作,很多人会抱有一种“音乐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心态。而结果就是弱化了本土音乐剧的特色,跟随西方。《大红灯笼》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王海平指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必须打破人们心中的既定形式,实现本土化、现代化。同时,王海平呼吁音乐剧的评论和理论建设,因为理论的缺乏是音乐剧大厦结构上的缺失。他指出,创作者实践者在一起,才能真正把握艺术的灵魂,跟随艺术的脉搏来跳动。
    周映辰表示赞同王海平部长的看法,即中国音乐剧不应该用西方既定的框架约束自己,我们的创作理念和题材,应该是种子,而西方所有的艺术表达只是我们这个种子成长的营养。并对音乐设计做了举例说明。

       
结 语
 

   本次音乐剧创作与产业高端论坛会上,专家就中国音乐剧的创作与制作、理论与实践、联合与协作,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讨论,对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寄予厚望,提出各种有益建议。相信,此次论坛必将对中国音乐剧创作与产业的发展、对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和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周映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